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是何等聪明之人,但凡他出手,哪怕是随口一句话,都藏着门道。然而,这一次,他却被一个普通农妇给“难住”了。
元朝末年,刘伯温进京赶考的路上,口渴难耐,便向一位农妇讨口水喝。农妇倒是给了水,但在碗里撒了一把谷壳。刘伯温看着碗,微微一愣,很是生气,直到后来才发现这位妇人的大智慧。
区区一把谷壳,竟让刘伯温如此感慨?农妇为何要这样做呢?
天才少年的烦恼
展开剩余92%人都说刘伯温是明朝一代圣相,年轻时就能"一目七行",记忆力惊人。
"一目七行"?没错。"一目十行”是个形容词,而刘伯温的"一目七行”却是真实的。
当年在私塾读书,别的孩子还在一个字一个字地认,他已经能够一下子读完好几行。私塾先生被他吓了一跳,赶紧让他去参加了"官学"的考试。
这样的天赋在当时的青田县可谓少见。每当清晨,年幼的刘伯温总是第一个到达私塾,仅仅是为了能多看几页书。
其他孩子们还在院子里玩耍追逐时,他已经端坐在窗边,捧着一本厚重的典籍入神。
有时连吃饭都忘记了,要等到母亲来私塾门口喊他。这样超人的专注力,让他比同龄人懂得更多,也承受着更多。
有些同窗开始躲着他,觉得他不合群;有些大人则私下议论,说他"太过早慧容易夭折"。
但小小年纪的刘伯温似乎并不在意这些,他知道自己与众不同,也慢慢学会了独处。
在官学里,刘伯温表现得更加出众。有一天,先生拿出一本难读的《春秋经》想考考他。
这本书别说是学生了,就连一些老学究读起来都直摇头。刘伯温倒好,拿起书就开始飞快地翻阅,眼睛扫过的速度快得吓人。
先生们都觉得他在装样子,结果等他放下书,不光能说出书里的精妙之处,还提出了一些连先生都回答不上来的问题。
这次考验之后,整个官学都轰动了。有的先生认为应该让他跳级,直接去参加科举;有的则担心他年纪太小,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。
争论间,刘伯温自己反而格外冷静。他深知,过人的才智如同一把双刃剑,用得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,用得不好则可能招来祸患。
于是他开始刻意放慢读书速度,不再表现得那么惊人,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理解和思考上。
从此以后,刘伯温在当地出了名。但他并没有因此得意忘形,反而更加用功读书。他知道,在元朝这个时代,一个汉人想要出人头地,光有才华还不够。
讨水喝惹来的"乌龙"
元朝末年,刘伯温准备进京赶考。那时候交通不便,从浙江到北京,要走好几个月。路上钱花光了,干粮也吃完了,只能靠给人算命看相换点吃的。
这一路上,他见识了不少市井百态。有时遇到富户,看他衣着褴褛,连大门都不让进;有时碰到贫苦农民,虽然家徒四壁,却愿意分出最后一碗粥给他。
这些经历让他对人情冷暖有了更深的体会。他开始明白,一个人的品性与财富地位并无必然联系。
在给人算命看相时,他也不再简单地依据相术,而是更多地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,往往能说出一些让人醍醐灌顶的话来。
一天中午,太阳晒得他实在受不了,嗓子冒烟似的难受。
走了好久才看到一个小村子,他赶紧去敲了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。开门的是个农妇,见他一脸焦渴,就答应给他打水。
那是个闷热的夏日,连院子里的公鸡都懒洋洋地趴在地上。农妇见他脸色发白,额头全是汗,眼神中露出几分怜悯。
农妇打来一碗井水,刚要递给他,忽然又收了回去。刘伯温正纳闷,就见她进屋抓了一把谷壳撒进水里。
这下可把他气坏了:"大热天的讨碗水喝,你还要戏弄我?"但实在渴得不行,他还是慢慢吹开谷壳把水喝了。
喝完水后,他赌气般地给农妇家的小儿子看了相,随便说了几句敷衍过去就离开了。
官场里的"明白人"
考上进士后,刘伯温被派到偏远的高平县当县令。这个位置不大不小,按说干得好也能升迁。
可他这个县令当得很特别——不贪不占,老百姓有冤情就管,遇到地痞流氓就抓。
上任之初,他就注意到县衙里的陋习。衙役们习惯性地向来访百姓收取"规费",还美其名曰"快银"。
刘伯温二话不说,立即废除了这一陋规。有不服从的衙役,他就让其现场演示工作流程,指出哪些环节需要收费。
那些衙役自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,只好认怂。渐渐地,民间传出话来,说高平县出了个"青天",但凡有冤屈的,都往高平县跑。
他处理案件也别具一格。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,都要按规矩排队候审。
有一次,邻县一个富商仗势欺人,霸占了农民的田地。农民找到刘伯温诉苦,他二话不说就带人查访取证,三天之内就还了农民一个公道。
这事传开后,连附近几个县的无赖地痞都不敢来高平县闹事了。
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到地方上视察,其实就是来收钱的。
别的县令都准备了大把银两孝敬,到刘伯温这儿,他两手空空:"我就靠朝廷那点俸禄过日子,没有多余的钱。"钦差大臣一听就火了,回去就参他一本。
面对这样的局面,刘伯温心如明镜——他深知自己的作为正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,但他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原则。
刘伯温看透了这官场的黑暗,干脆辞了官。可没想到,这一辞反而让他遇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辞官后的日子并不好过,有人劝他服软,说几句好话,也许还能保住官位。但他只是笑笑:"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问心无愧足矣。"
"退隐"的秘密
朱元璋起义时,刘伯温看准了时机,决定辅佐他。凭着过人的智谋,刘伯温帮朱元璋打下了江山。建国后,朱元璋封他做了"诚意伯"。
在辅佐朱元璋的过程中,刘伯温不仅能在军事上运筹帷幄,在治国方略上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。
比如他建议设立海禁政策,既可以防止敌人从海上进犯,又能控制沿海势力做大。
他还提出了完善科举制度的建议,为明朝选拔人才奠定了基础。这些建议都得到了朱元璋的重视和采纳。
可权力的巅峰往往也是危险的开始。刘伯温敏锐地观察到,朱元璋的性格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。
那个当年在汤和案件中果断处置亲信的皇帝,现在变得越发多疑。他开始反复审视朝中大臣的言行,有时因为一句无心之语就大发雷霆。
以前一起打天下的将领,不是被杀就是被贬。刘伯温心里清楚:"这是要清算功臣了。"他赶紧找借口告老还乡,躲过一劫。
这个决定来得恰到好处,因为在不久之后,朝廷就掀起了一场清洗功臣的风暴。许多曾经的战友和同僚都难逃厄运,而刘伯温因为提前"退隐",反而保全了性命。
农妇的智慧
回乡的路上,刘伯温又路过了当年讨水的村子。这回他发现,村里多了一座气派的四合院。走进去一问,竟是当年给他谷壳水的那户人家。
物是人非,昔日的小村庄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。当年的泥墙茅舍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砖瓦房屋。
村口的老槐树依然挺立,树下多了几个说书的老人。刘伯温听他们讲着这些年村里的变迁,突然对那碗谷壳水产生了新的感悟。
那位农妇已经白发苍苍,见了刘伯温就笑着说:"你当年一定觉得我在耍你吧?其实我是看你口渴得厉害,怕你一口气把冰凉的井水喝下去伤了身子,才撒了谷壳让你慢慢喝。"这番话让刘伯温感慨万千,他想起自己这些年在官场中经历的起起落落。农妇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,在村里开了个私塾,教些孩子识字读书。
说起当年刘伯温给他看相的事,他不好意思地笑了:"您当时说我'骨骼清奇,日后必成大器',我还以为您是在敷衍我娘呢。没想到这些年读书习字,真让我在村里有了点用处。"
刘伯温听完,愣在当场。想起当年自己还给人家儿子看过相,嫌人家给谷壳水就随便敷衍了事。
这才明白,有时候看起来是在刁难你的人,可能恰恰是在帮你。这个农妇,用最朴实的方式,教会了他一个终身受用的道理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一碗水的学问,让刘伯温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。聪明人最怕钻牛角尖,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。
农妇的智慧不在于多有学问,而在于她懂得生活中最朴实的道理。现在想想,这样的民间智慧,才是最让人受用的。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信息来源:《明史》借钱炒股公司
发布于:山东省